人随飞鸟穿云去,历历来时路:郡望何处

来源:| 作者:李珂| 浏览量:1728 [收藏]

“姓”“氏”与“姓氏”的意义趋同

在母系氏族社会早期,远古先民过着以采集、狩猎为生的原始生产生活,认为每支拥有同一女性始祖的后代都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具有某些特殊的对应关系,并将这种动物或植物奉为神祇。这就是原始的图腾崇拜。随着生产力逐渐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这种代表同一女性始祖后代的图腾符号,逐步转化为代表拥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姓。这便是姓的最早来源。

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经过了漫长的子孙繁衍后氏族的各个分支所独有的符号标记,由姓衍生而来,用以区别家族子孙分化于何处。

姓与氏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在氏族血缘关系中承担的功能与作用也不一样。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对姓与氏的不同功能进行概括,即姓决定了不同家族能否通婚,同姓不能结婚,异姓可以结婚;氏决定了人的等级,贵族有氏,平民有姓无氏。在夏商周三代,氏承担着等级区分和阶级划分的社会职能,有名有氏者,多为当时的贵族男子。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导致奴隶制崩溃,宗法制度随之瓦解,氏族之学久废不讲。此时的姓与氏在意义上逐渐趋同,打破了以往以氏区分贵贱的传统,姓氏共同成为区别个人与标志家族的符号,平民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姓氏。

“郡”“望”与“郡望”的意义流变

秦始皇在兼并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将六国原属地一一置郡,此时的“郡”,拥有其作为行政区划本来的含义。

行至西汉,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治国方略与察举征辟选官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士这一群体的发展壮大,经术士族登上政治舞台,并凭借着家族学养与政治基础传承数代,世家大族由此产生。东汉时期,儒学发展达到鼎盛阶段,经术士族以其在官场的影响力与相对稳定的姻亲关系,使得世家大族的构成逐渐固化。世家大族的形成与固化,使矜地望的价值观开始盛行。“望”与“郡”一起,共同形成了展示氏族身份与门第的名片。

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央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门阀氏族可以“平流进取,坐致公卿”(萧子显《南齐书》),寒门末族则难以取得进仕之路与足够的话语权。直至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产生了变革,不再以门第作为主要标准,士族因此失去了官职的世袭特权。同时,隋开皇三年(公元583)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了郡县制。自此,旧的门第格局改变,郡望失去了维护门阀制度的作用。但郡望的概念并没有从此消失,而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宋代科举制的兴盛,使士大夫群体的重谱牒里贯意识逐渐减弱。直至士族阶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标称郡望这一传承千年的历史习惯,也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但作为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符号,郡望通过宗祠与族谱的形式被保留下来,并传承至今。大致而言,郡望意为某姓大族长期居于某地,该地即成为此姓的郡望之地,通常由郡名加姓氏名的形式构成。

郡望的当代价值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郡望文化博大精深,寻根溯源亦是当代中国人难以磨灭的精神追求。郡望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与地缘结合,体现着不同地区家族独特的生活习俗与历史传承。郡望将血缘与地缘融合在一起,成为紧密连结家族及其成员的纽带。

《中国郡望故事》系齐鲁书社出版的“中外故事书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丛书”中的一部,该书由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先生所作。该书选择了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40个姓氏进行介绍,内容涵盖了姓氏来源、郡望变迁与堂号流传,将郡望相关知识融入一个个历史名人的故事中,抽丝剥茧,深入浅出,让人们领略到家族郡望的内涵、历史与文化。比如,在《陇

西李氏》一章,该书从王维《陇西行》切入,对李氏的起源进行了四个维度的解说——源出嬴姓说、源出姬姓说、源于李树说与源于赐姓说。其次,该书以时间为经,以地域为纬,对李氏的活动范围进行了简要勾勒。接下来,作者对李氏的郡望、堂号和宗祠楹联进行了详细陈述,并对李氏历史名人进行了介绍。最后,作者落脚于李氏郡望陇西的争议,给读者以无尽的思考空间。

每个人一路走去,不知道身边要经历多少世事变迁,阅尽人烟无数。在条分缕析某一姓氏的起源、发展与名人之外,该书还观照到了郡望融入当代生活的范例。作者在每章结尾对自己熟识的这一姓氏的人物进行介绍与评价,文字或长或短,都能让人感受到今时今日郡望文化给人带来的赓续传承的温暖力量。此时此刻,“郡望”这一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词汇仿佛从宗祠门匾上缓缓剥落,融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了烟火气。

游子寻根祭祖,标称郡望,寄托着中华儿女对自身归属感的重视与追求,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展现,体现了国人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与强烈自豪感。从这个意义上说,郡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推荐

App导航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总编室电话/0531-82098512

办公室电话/0531-82098520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路189号

Designed and built with all the love by 山东齐鲁书社出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2015-2030盗版必究.鲁ICP备09077670号-1
欢迎关注我社微信 关闭
微信公众账号:
qilushu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