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书社四个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来源:本站| 作者:本站| 浏览量:3163 [收藏]

日前,经国家出版基金专家评审并报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633个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其中,齐鲁书社四个项目成功入选。项目情况如下:

一、《元代易学史》

本项目是对元代易学史的整体研究,全面总结元代易学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并从易学发展史的整体视野出发,择取二十余位有代表性的易学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元代易学思想的把握,梳理了元代易学产生、发展、演变的脉络,揭示了元代易学的基本精神,阐明了其在易学发展史上的价值与意义。按照易学家关注的问题及诠释重点的不同,将元代易学分为七种类型。

《元代易学史》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代易学研究》的最终成果,是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林忠军教授及其团队全力打造的《中国易学通史》的元代卷,与《明代易学史》(齐鲁书社2016年6月出版)及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清代易学史》(齐鲁书社2018年9月出版)互为姊妹篇。

著作责任者或主创人员简介

李秋丽,山东莱州人,200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周易研究》编辑,中国周易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哲学史、易学史。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老子校注》,校点整理《易学启蒙通释》《周易启蒙翼传》等,编著《〈周易〉与自然科学》《周易智慧名言故事》等。

 

二、《孙子学流变研究》

孙子学是古典兵学领域的核心课题,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推进和中国军事改革的深入,以孙子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兵学受到学界和社会的普遍关切,研究热潮方兴未艾。但是由于自汉以降中国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等原因,孙子兵学的研究并不如儒家、道家、法家等丰富和饱满,从深度和广度、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差距。

本项目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梳理和论述孙子学流变的研究专著,在孙子学派流变方面填补了孙子学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共有上、中、下三编,凡90万字。

著作责任者或主创人员简介

李桂生,1967年3月生,江西宁都人,浙江大学文学博士,师从束景南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师从姚伟钧教授。现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孙子学、古典兵学、诸子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荆楚全书》子课题《鄂东文献整理》,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孙子学流变研究》;担任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重大项目《子藏》编委会成员,负责《子藏·兵家部》的选目及编纂工作。

主要著作有《诸子文化与先秦兵家》(岳麓书社2009年版)、《兵家管理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在《诸子学刊》《社会科学战线》《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中华文化论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三、《陈介祺研究》

清代收藏大家陈介祺一生处于经学与金石学交互发展并由金石学向考古学转型的时期,他以超越同侪的学问卓识,“富藏精鉴,宗仰海内”,传承经学、开拓金石学研究领域,努力向考古学迈进,实为中国金石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之学术发展史上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陈介祺是中国金石学界收藏研究群体中的领军人物,《清史稿》称其“所藏钟鼎彝器乃近代天下之冠”。他不仅开拓、创新传统金石学之收藏与研究领域,而且自觉运用考古学方法对文物的综合信息进行详细调查,架起由传统金石学通向新兴考古学的桥梁,这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陈氏身后社会动荡,子孙不能坚守,部分藏品流散海内外。受历史条件局限,陈氏著作流传甚少,相关研究工作严重滞后。本项目主编孙敬明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约请国内收藏陈介祺藏品的单位与个人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充分发挥藏品资料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优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陈氏藏品与新出土文物互为印证,使之相得益彰,历七年之久,完成这部资料丰富、内容翔实、认识前瞻的学术著作。

该项目不仅填补了陈介祺研究的空白,而且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亦大有借鉴意义。

著作责任者或主创人员简介

孙敬明,潍坊博物馆研究员,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从事先秦考古与区域文化研究40余年,在《文物》《中国文物报》等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及省级奖励40余项,在齐鲁书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潍坊古代文化通论》等学术专著8部。

吉树春,潍坊市博物馆研究员;

秦明,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

卢芳玉,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

陆明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吕金成,山东博物馆特聘研究员;

蔡哲茂,台北“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李宗焜,台北“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李军,苏州博物馆副研究员;

苏媛,山东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等。

四、《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研究》

中国蝗灾与治蝗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值得继续开拓的课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富有现实意义。今天,梳理这些史料、经验、成果,对其进行考察分析和总结,对于我国农业史、科技史、灾害史、社会史研究,对于推动当下农牧业技术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项目对我国古代和近代的蝗灾及其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分为唐以前、唐、宋元、明、清、民国等历史时段,在每个时段内,依据史料,结合自然科学如生态学、昆虫学等知识,对当时蝗灾发生的自然与社会背景、时空分布及规律、治理思想及策略、治理技术及特点、社会意义等进行了考证与分析。书后附录历代蝗灾年表,梳理了先秦至民国各时期的蝗灾资料,条列蝗灾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灾情述要及治蝗举措、资料出处等具体内容。

著作责任者或主创人员简介

倪根金,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主任、历史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农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农史》编委会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

主要从事中国林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和古农书研究。主持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汇考与综合研究”,参与《中华大典·农业典》(担任《农业典》副主编)、《中国农业通史》(农业部重点课题,“隋唐五代卷”负责人)、《广东通史》(主要撰写者之一)、《广东花文化》等多项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

 

图书推荐

App导航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总编室电话/0531-82098512

办公室电话/0531-82098520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路189号

Designed and built with all the love by 山东齐鲁书社出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2015-2030盗版必究.鲁ICP备09077670号-1
欢迎关注我社微信 关闭
微信公众账号:
qilushushe